猫先生环保每日行业资讯 | 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,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
发布时间:3/26/2021 9:37:54 AM



2021年3月24日,安徽、浙江、江苏招标项目共6个。


2021年3月24日,全国中标项目共5个,其中中标金额最大的项目是西丽街道2021年垃圾分类督导服务项目(中标金额927.48251万元)。


注:本表格版权归猫先生所有,如有任何形式的复制、粘贴,请注明来源。更多垃圾分类信息,关注猫先生公众号


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了24条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举措。

根据《意见》,我国力争到2025年,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、创新能力、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,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。

《意见》明确,要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,推进节能环保融资、第三方监测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,推动节能环保服务向咨询、管理、投融资等多领域、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。发展回收与利用服务,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,畅通汽车、纺织、家电等产品生产、消费、回收、处理、再利用全链条,实现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。

此外,《意见》还提出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九大专项行动,明确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行动。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搭建绿色发展促进平台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市场主体,积极打造家电销售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产业链,探索实施家电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目标制度,研究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资源环境绩效评价,促进家电更新消费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《关于“十四五”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煤矸石、粉煤灰、尾矿、冶炼渣、工业副产石膏、建筑垃圾、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,利用规模不断扩大,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%,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。

指导意见指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。目前,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600亿吨,年新增堆存量近30亿吨,其中,赤泥、磷石膏、钢渣等固废利用率仍较低,占用大量土地资源,存在较大的生态环境安全隐患。

为提高大宗固废资源利用效率,指导意见提出,持续提高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,推进煤矸石和粉煤灰在工程建设、塌陷区治理、矿井充填以及盐碱地、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利用,有序引导利用煤矸石、粉煤灰生产新型绿色建材。

此外,指导意见还提出,将实施“骨干企业示范引领”行动和“综合利用基地建设”行动等四大行动,培育50家综合利用骨干企业;建设5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,建设5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。


近日,长宁区垃圾分类体系智能监管平台正式上线,这是全市首个对接市、区、街镇3级管理系统,实现数据实时交互的智管平台。

作为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,智管平台打通了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中转等各个环节数据交互渠道,与本市生活垃圾称重系统连通,全区各项数据可进行对比自查;与街镇端数据相连,可实时监管各街镇处置人力情况;与政务微信和执法监管系统互通,可大大提升监管和执法实效。

从首个试点的虹桥街道来看,垃圾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垃圾桶在外滞留时间由半天左右缩短至30分钟以内。

今年将继续完善垃圾分类“一网统管”平台建设,将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云技术等新技术运用到垃圾分类场景中,优化智管平台管理能力。

宝安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,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垃圾分类“样板模式”,按照“一核三元五到位”的工作方法,围绕“社区党委”一个核心,紧抓“管理人、义务人、监督人”三个要素,做到“投放设施、宣传培训、执法督导、分类收运、处理保障”五个到位,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先行师范创建工作。


为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全链条闭环式管理体系,宝安区积极探索干湿分离技术和分类示范园区建设,建成全市首个干湿垃圾分类减量示范站,每日可处理厨余垃圾100吨左右,减量率达50%以上。

与此同时,宝安在全市首创建立家庭垃圾分类档案,以《条例》入户率100%,家庭分类建档率100%为目标,开展家庭分类普查并录入分类档案信息,此外,还在各街道选取1个住宅小区和1个城中村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点,推广智能化分类投放设施,完善家庭档案数据录入及应用,分类档案覆盖33000多户。

近日,从白云区获悉,大源街建立“3+2+1”工作机制,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规范化、精细化、常态化。

目前,已在大源街辖区沿街单位(商户)建立统一单位编码,按照“一户一码一档案”建立工作台账,垃圾分类和“门前三包”采取双考核制,连续2次或一年内累计3次不达标,将会收到罚单。

通过逐户上门“扫街”,大源街进一步规范了847家沿街单位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备,实现1836家沿街单位垃圾分类宣传栏和制度上墙,签订了709家沿街单位餐厨垃圾收运协议。

大源街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,每个网格配备1名城管执法队员、1名市政所管理员、1名村社干部,并加大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,改造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3个,将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分类收运,做到垃圾源头减量。

日前,溧水开发区政协工委就垃圾分类工作召开协商议事会。会议强调,垃圾分类要加大宣传力度,不断提高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的意识;不断完善制度建设,实行奖惩并举,以奖为主,鼓励居民持续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工作;要持续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,因地制宜、循序渐进、久久为功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。


今年来,南京溧水开发区继续紧抓垃圾分类工作,目前已完成辖区内25个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提升改造,共计建成70座垃圾分类房和6座垃圾分类亭,建成有机垃圾处理站1座,日处理能力16吨/天,今年计划新增43座垃圾分类房。

南昌市主城区西湖区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,目前,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100%,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%,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%,打造垃圾分类“西湖模式”。

西湖区共有垃圾中转站18座,厨余垃圾转运站1座,生活垃圾转运中心1处,各种垃圾分类运输车224辆,共建设437处分类投放亭、配备459名垃圾分类督导员,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。

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中心由垃圾回收企业自主运营,配备大型压缩机、大型破碎机、四分类垃圾专用运输车等相关措施。目前,转运中心主要负责西湖区朝阳新城片区17个小区可回收物的集中处理,日处理量达到20吨。

西湖区通过引导小区物业公司与垃圾分类运营企业进行市场合作,使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处理、利用等各环节得以衔接,由同一市场主体进行运营,政府则实行闭环式管理,加强监管,督促垃圾分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,监督企业运营,对小区垃圾分类进行考核。

咸阳市以形成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为目标,在实际工作中引入BTO模式,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的四分类独立运行体系。


(图源 央视网)

作为BTO模式在咸阳市实践的成功案例之一,咸阳市礼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自去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,该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1500吨(咸阳市主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800吨)。另外,咸阳主城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由一家生物公司投资建设,该中心有垃圾专用收集车15辆,规划29条集运线路,签订3510份厨余垃圾收运协议,目前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00吨。

此外,咸阳市还投资建设了一个有害垃圾收集分拣暂存中心,对有害垃圾进行二次分拣。据了解,咸阳市有害垃圾的前端收集、转运、中端分拣、暂存。末端无害化处置分别由三家不同公司负责,并形成体系。

目前咸阳全市主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100%,居民小区分类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市民参与率达到80%。

3月24日上午,南湖区召开年度第一次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。

会上了解,去年,南湖区在实现848个居民住宅小区、21.9万户居民家庭,28393个强制分类单位四分类全域全覆盖基础上,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。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,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0%以上,城镇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、零填埋。实施争先创优工作方案,完成250个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。全面撤销沿街垃圾桶,星级宾馆酒店全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,完成全区幼儿园垃圾分类读本。


今年,南湖区将进一步加快定时定点分类设施建设,健全完善工作体系。因地制宜开展定时定点设施建设,定时定点投放覆盖面小区和商业街覆盖面分别达到85%和60%。同时,坚持“社区+物业”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模式,督促物业公司做好小区“物业管理+垃圾分类”两项服务工作。通过执法倒逼,切实提高前端分类参与率、准确率,形成“分类文明时尚,不分类执法处罚”氛围。

全网搜索:华展猫先生